第一日2023年3月15日
第二日2023年3月16日
第三日2023年3月17日

流程

主題:復元模式的概述與展望
時間 內容
09:30 – 10:00 登記
10:00 – 10:30 歡迎 及 開幕致辭

新生精神康復會執行委員會主席譚贛蘭教授, GBS, JP
10:30 – 11:00 主禮嘉賓演講(1)
香港精神健康服務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教授, BBS, JP
11:00 – 11:10 休息時間
11:10 – 12:10 主題演講(1)
復元模式:希望的共同策劃


Patricia E. Deegan PhD
Pat Deegan & Associates創辦人
患有精神分裂症的臨床心理學家
心理健康康復領域的思想領袖
於《精神康復雜誌》《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Journal》中被譽為「美國心理健康倖存者運動的國家發言人」

主題:朋輩支援
時間 內容
14:00 – 14:30 登記
14:30 – 15:30 主題演講(2)
什麼是精神病?聽聲取向理念的反思


Ms. Akiko Hart
英國國家倖存者使用者網路(NSUN)首席執行官
英國國際心理和社會治療精神病學會(ISPS)前主席
英國聽聲網絡和國際之聲執行委員會成員

主持人:新生精神康復會執行委員會義務秘書張鴻堅醫生
15:30 – 15:50 主禮嘉賓演講(2)
社區精神健康服務發展及朋輩參與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社會福利署署長李佩詩女士, JP
15:50 – 16:05 休息時間
16:05 – 17:30 圓桌論壇:朋輩支援的發展 – 何去何從?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社會福利署助理署長 (康復及醫務社會服務) 葉巧瑜女士
醫院管理局葵涌醫院高級職業治療師朱漢威先生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總主任(復康)李鳳儀女士
香港心理衞生會總幹事程志剛先生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總幹事趙漢文先生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朋輩支援工作員林偉昌先生
新生精神康復會行政總裁朱世明先生
新生精神康復會店舖經理黃志輝先生

主持人:
新生精神康復會執行委員會副主席余枝勝醫生, MH
新生精神康復會工作與就業小組委員會委員陳立基醫生

講者

譚贛蘭教授, GBS, JP
新生精神康復會
執行委員會主席
致開幕辭
資料
摘要
講義
講義
譚贛蘭教授, GBS, JP 在2012年7月至2017年4月期間出任香港特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常任秘書長,協助制定包括精神健康在內的不同勞工及福利政策。她現為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榮譽教授,以及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客席教授,亦同時參與多個非營利機構的管治委員會,涵蓋精神健康、家庭服務、青年發展、安老房屋、婦女健康及高等教育等服務領域。
盧寵茂教授, BBS, JP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醫務衞生局局長
主禮嘉賓演講(1)
香港精神健康服務
資料
獻辭
短片
短片
盧寵茂教授於2022年7月1日出任醫務衞生局局長。盧教授加入政府前,是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港大深圳醫院)院長,香港大學肝膽胰外科講座教授和香港瑪麗醫院肝臟移植中心主任。

盧教授從事肝膽胰外科的臨牀、教學和科研工作30多年,是國際知名的肝膽胰外科和肝臟移植專家。他在國際期刊發表了逾600篇原著論文,其H指數為94。盧教授就成人活體右肝移植進行的前瞻性科研和臨床工作成果,在肝移植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帶領香港登上世界肝臟移植的領導地位。盧教授及其團隊在2005年獲頒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的崇高榮譽。

盧教授曾出任國際肝臟移植學會主席和國際消化外科學會主席,擔任多份知名期刊包括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plantation、Liver Transplantation、Surgery和Annals of Surgery的編委成員,並獲選為美國外科學會和愛爾蘭皇家外科學院榮譽院士,以及歐洲外科學會榮譽會員。

盧教授於2016年11月至2022年6月出任港大深圳醫院院長。在「一國兩制」的策略下,他積極發揮深港跨境合作的優勢,倡導公立醫院「綠色醫療改革」,並推動大灣區醫療融合。盧教授領導港大深圳醫院於2018年成為廣東省最年輕的高水平醫院,於2020年獲得「深圳市市長質量獎(社會類金獎)」,並於2021年入選全國高質量發展醫院。
香港社會正從疫情復原,唯面對本地及全球的轉變和挑戰,我們需要以全新角度及變革讓市民身心復原。

一直以來,政府在精神健康方面採用綜合及跨專業模式,與不同界別的持份者合作,包括醫療、學術、社會福利及照顧者界別等。醫務衞生局及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致力推動以跨界別模式運作的各項計劃。

醫務衞生局於去年推出《基層醫療健康藍圖》,以預防為重,希望將三層的預防概念推廣至市民健康的不同方面,當中亦包括精神健康的範疇。由第一層預防的精神健康推廣及輔導服務,第二層預防的精神健康風險評估及篩查到第三層預防的疾病管理及社區康復服務,政府積極透過全方位的精神健康服務,為有精神健康需要人士提供跨專業、跨界別的支援。

展望未來,我們會繼續推動有關精神健康的新措施,並善用資訊科技推行精神健康的服務。面對眼前的轉變及挑戰,我期望繼續與社會各界攜手合作,把握變革機會,以整全模式改善大眾的心靈神健康。
Patricia E. Deegan PhD
Pat Deegan & Associates創辦人
主題演講(1)
復元模式:希望的共同策劃
資料
摘要
講義
講義
Patricia E. Deegan PhD是Pat Deegan & Associates的創辦人。30多年來,Pat一直是心理健康康復領域的思想領袖和顛覆性創新者。Pat創立了一間由復元人士經營並為復元人士服務的公司,並以將個人的聲音和選擇帶到臨床護理團隊來維護人的尊嚴為其使命。為此,她開發了Pat Deegan復元模式,其中包括屢獲殊榮的CommonGround軟件、Medication Empowerment、Certified Personal Medicine Coaching、提供復元資訊的網上圖書館online Recovery Library、為精神健康從業員及復元人士而設的CommonGround Academy,以及讓人體會聽聲經驗的模擬活動Hearing Distressing Voices Simulation。自 2009 年以來,Pat 一直OnTrackNY模型的開發和改進擔任顧問,為患有早期精神病的年輕人提供專業護理服務。 Pat是殘疾人權利運動的積極推動者,青少年時期被診斷出患有精神分裂症後,她經歷了自己的復元旅程。Pat早年在美國杜肯大學亦獲得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曾擔任過多項學術職務,發表過不少學術著作,並向世界各地傳達復元的希望信息。
在60分鐘的主題演講中,Patricia E. Deegan PhD將討論未來以復元為導向的服務願景。憑藉自己在青少年時期被診斷出患有精神分裂症後的復元經驗,Pat將分享一些可以幫助我們一同建構希望,並帶來結構性轉型的具體工具。
Ms. Akiko Hart
英國國家倖存者使用者網路(NSUN)首席執行官
主題演講(2)
什麼是精神病?聽聲取向理念的反思
資料
摘要
講義
講義
Akiko Hart女士是英國精神健康慈善機構國家倖存者使用者網路(NSUN)的首席執行官。她亦是英國國際心理和社會治療精神病學會(ISPS)的受託人和前主席。她在英國杜倫大學擔任教授,並同時在醫學人文研究所工作。她在伯明翰大學的英國國家衞生研究院(NIHR) BRACE評估中心指導小組擔任指導。她曾擔任歐洲心理衞生聯盟的總監、以及英國慈善機構Mind in Camden的聽聲項目經理。
Akiko將透過是次演講,分享聽聲取向的基本理念。全球聽聲運動已創立超過三十年,讓人反思什麼是精神病,並透過這個運動提出另一種方式去理解相關經驗:聽到其他人聽不到的聲音、看到其他人看不到的影像、或接收到其他人不能接收的感觀資訊。

她將會探討不同方式去理解精神病所廣泛涵蓋的經驗,以及如何運用不同方式去支援看到影像、聽到聲音的人士。在聽聲取向理念之中,聽到聲音這個經驗本身並不表示患病,但應對聽聲經驗所遇上的困難會為聽聲者帶來極大的憂慮和痛苦。當這些聲音、影像的經驗使聽聲者難以承受,他們所需要的支援應是基於尊重、同理心、有根據的選擇、和聽聲對於聽聲者人生來說的個人意義的理解。

她亦將會概述朋輩支援小組如何成立和融入臨床以及社區環境,以及朋輩支援小組相關的實證。
張鴻堅醫生 (主持人)
新生精神康復會執行委員會義務秘書
資料
摘要
講義
講義
張鴻堅醫生為青山醫院前院長。張醫生服務該院超逾35年,帶領醫院推行重建項目,以配合社會對精神科醫療服務不斷轉變和增長的需求,為該院創下了里程碑的發展。張醫生於1973年加入新生精神康復會(新生會),擔任執行委員會委員及男性中途宿舍委員會主席,培育新生會在香港當時首間中途宿舍發展至現今由政府資助的院舍服務。張醫生現為新生會執行委員會義務秘書,以及住宿服務小組委員會主席。
李佩詩女士, JP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社會福利署署長
主題演講(2)
社區精神健康服務發展及朋輩參與
資料
摘要
講義
講義
李佩詩女士是一名資深政務主任,曾在多個決策局及部門服務,於2022年8月獲委任為社會福利署署長。李女士督導社會福利署為香港市民提供廣泛的社會福利服務,包括長者、家庭、青少年、兒童福利和復康服務等,以及推行各項社會保障計劃。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致力建設關懷互愛的社會,透過資助非政府機構提供各項福利服務。政府康復政策的整體目標是透過推行全面而有效的措施,以預防殘疾;發展殘疾人士的體能、智能及融入社會的能力,並且實現無障礙的實際環境,讓他們在社交生活和個人成長方面均能達致全面參與和享有平等機會。

社會福利署(社署)派駐精神科醫務社工於醫院管理局轄下所有精神科醫院及專科門診診所。社署亦資助非政府機構提供一系列康復服務,以跨專業的社區支援服務,照顧精神復元人士在復元路上不同的需要,及支援其親屬/照顧者。社署在全港設立了共24間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提供由預防以至危機管理的一站式、以地區為本的社區支援服務。

政府多年來不斷增撥資源,包括增加專業及支援人手,推行朋輩支援服務,加強推廣宣傳精神健康等措施,以達致及早預防、及早識別和及早介入的目標。
葉巧瑜女士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社會福利署助理署長(康復及醫務社會服務)
圓桌論壇:朋輩支援的發展 – 何去何從?
資料
摘要
講義
講義
葉巧瑜女士是一名資深註冊社工,在家庭及兒童福利、青少年、安老與及康復服務各範疇均有豐富的經驗。葉女士於2020年9月獲委任為社會福利署助理署長,督導康復及醫務社會服務的規劃及發展事宜。
朱漢威先生
醫院管理局
葵涌醫院高級職業治療師
圓桌論壇:朋輩支援的發展 – 何去何從?
資料
摘要
講義
講義
朱漢威先生在1990年畢業於香港理工學院職業治療學系,其後於香港兩大精神科醫院從事精神科復康工作。他於2010年獲香港醫院管理局首度推出之專職醫療獎學金,到澳洲墨爾本考察以優勢及復元概念為本之社區精神健康服務。回港後正式參與在醫院管理局職業治療師中央協調委員會架構下成立「實踐復元概念工作小組」,以推動復元概念的臨床應用,亦擔任其中之「復元實踐培訓小組」之召集人,以配合服務發展及培訓需要。朱漢威先生亦從事學術研究,現致力有關正向心理治療對患有思覺失調人士之效益的科研工作,其研究成果於學術期刊Schizophrenia Research刊載;朱先生亦是學術期刊香港職業治療期刊之副編輯及審閱人,The Archives of Psychiatry 學術編輯。朱漢威先生一向致力培育醫療人才,為業界包括前線職業治療師、職業治療學士學生等擔任培訓工作,現正為香港理工大學職業治療學士學生的臨床實習導師。自2021年起被委任為香港理工大學職業治療學系客座助理教授。
李鳳儀女士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總主任(復康)
圓桌論壇:朋輩支援的發展 – 何去何從?
資料
摘要
講義
講義
李鳳儀女士是一名資深社工,擁有20年安老及康復服務的前線及督導經驗,對業界服務有較深入認識。李女士於2011年加入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擔任復康服務總主任,並同時出任香港復康聯會秘書長一職。

至2000年開始,李女士曾獲委任為勞工及福利局、教育局及屋宇署等多個政府決策局及部門旗下的委員會委員,並積極推動復康政策及服務發展。
程志剛先生
香港心理衞生會總幹事
圓桌論壇:朋輩支援的發展 – 何去何從?
資料
摘要
講義
講義
程志剛先生為香港心理衞生會總幹事及港澳心理衞生會創會理事。從事康復服務越35年,擔任過多個政府委員會和顧問小組的成員。他特別關注充權、復元理念、公眾教育及社區服務的不足。他同時為社區康復學院執行董事,自2005年起,他積極向中國內地合作夥伴介紹社區康復服務模式,並推展了超過65個合作項目。
趙漢文先生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總幹事
圓桌論壇:朋輩支援的發展 – 何去何從?
資料
摘要
講義
講義
趙漢文先生作為註冊社工超過30年,於1995年加入現職機構,統領機構精神病康復者職業復康服務,及商界企業社會責任的工作超過20年。趙先生過去與多間大學合作,推動多項精神康復研究,並與不同行業的大型企業合作推行職場共融計劃,現為勞福局康復諮詢委員會就業小組成員。

趙先生在取得社會工作學士和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後,於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先後獲得精神健康與非營利管理社會科學碩士學位。此外,也於2015年在哈佛商學院修畢行政人員深造課程。
林偉昌先生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
朋輩支援工作員
圓桌論壇:朋輩支援的發展 – 何去何從?
資料
摘要
講義
講義
林偉昌先生於2017年患上抑鬱焦慮,接觸社福服務及學習復元概念。2019年完成朋輩支援工作員(PSW)訓練,以回饋的心投身PSW服務,過去三年更以朋輩導師共建課程,分享個人經歷,向社區推廣精神健康。林先生關注在職人士及男士精神健康,參與推動PSW職能發展。
朱世明先生
新生精神康復會行政總裁
圓桌論壇:朋輩支援的發展 – 何去何從?
資料
摘要
講義
講義
朱世明先生為註冊社會工作者,於1993年加入新生精神康復會(簡稱「新生會」),並於2021年獲委任為行政總裁。新生會致力推行「復元為本」的社區精神健康服務,屬下設有超過70個服務單位及工作項目,20多項社會企業,每年服務超過16,000名復元人士及其家屬。

朱先生致力提升新生會的專業性及拓展服務網絡,為復元人士及其家屬,以及社會大眾提供優質的精神健康服務。朱先生在制定策略、提出新倡議、項目管理、提升效能及拓展服務範疇等方面均有豐富經驗。在其領導下,新生會積極推動創新及多元服務,並取得豐碩的成果。

朱先生亦致力為復元人士及自閉症人士發展職業訓練及個人化的介入服務,藉以幫助他們發掘及建立優勢和潛能,以及提升他們的能力。他積極與香港及內地政府不同部門、醫院、大專院校和商業機構分享及為他們提供培訓,藉以加強大眾對復元人士及自閉症人士的能力的認識和接納。朱先生一直恪守新生會「以人為本、從心關顧」和「與時並進、追求卓越」的核心價值來推動創新及以需求為導向的服務發展,包括老齡化服務發展、食物分享計劃及環保項目等。

朱先生不但專注服務發展,並熱心社會事務,擔任多項公職,關顧社會和精神健康發展。
黃志輝先生
新生精神康復會店舖經理
圓桌論壇:朋輩支援的發展 – 何去何從?
資料
摘要
講義
講義
黃志輝先生現職農社330店鋪經理,負責管理店鋪的銷售、日常營運、制訂銷售策略、訂貨、督導屬下員工、帶領學員進行零售工作訓練等。其在入職為本會職員之前,是參加了職業訓練計劃,在現在的農社330前身「新生農社」接受零售訓練的。

志輝由學員做起,一邊接受抑鬱症藥物治療,一邊在店裏學習工作,雖然比較疲倦,但依然樂觀面對、認真工作,因而獲聘用為農社的店務助理。

在社企工作超過十年,得到同事及上司的鼓勵,同時亦有發展能力的空間,工作漸見進步,慢慢晉升至店鋪經理一職,肩負起管理店鋪前線的重任。他亦樂於將自身康復經歷與外界分享,曾為多間報章媒體拍攝及接受訪問,鼓勵其他康復者正面面對逆境,更在2017年獲得香港零售管理協會的傑出服務獎銀獎。他努力付出,是一位值得嘉許的社企員工!
余枝勝醫生, MH (主持人)
新生精神康復會執行委員會副主席
資料
摘要
講義
講義
余枝勝醫生, MH 現任葵涌醫院顧問醫生。余醫生早於1980年成為精神科醫生,於1991年起擔任顧問醫生。余醫生於1993年帶領香港的老齡精神科運動,在1994年獲選為「香港十大傑出青年」,並於2001年獲頒授榮譽勳章。余醫生於1980年加入新生精神康復會(新生會),現為新生會執行委員會副主席,以及工作與就業小組委員會主席。
陳立基醫生 (主持人)
新生精神康復會工作與就業小組委員會委員
資料
摘要
講義
講義
陳醫生是葵涌醫院的精神科顧問醫生。他曾服務於不同的精神科單位,包括成人精神科、濫用藥物科、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以及康復社區精神科。陳醫生現在是葵涌醫院老齡精神科的部門主管。他也是香港大學及中文大學醫學院精神科的榮譽副教授。他致力進行精神科的公眾教育,同時也熱衷於醫科學生和護士學生的教學工作。

流程

主題:創傷知情
時間 內容
09:00 – 09:30 登記
09:30 – 10:30 主題演講(3)
運用創傷治療導向模式為創傷倖存者創造安全空間


Lisa M. Najavits PhD
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醫藥創新中心主任兼客席教授

主持人: 新生精神康復會培訓、研究及發展小組委員會委員陳加才先生
10:30 - 10:40 休息時間
10:40 – 11:40 實務分享(1) 創傷知情應用與實踐

善牧會瑪利灣中心院長潘婉玲博士
香港明愛樂協會高級督導主任張惠儀女士
新生精神康復會臨床心理學家楊翠兒女士

主持人:
新生精神康復會副會長蘇陳偉香女士, SBS
11:40 - 11:50 休息時間
11:50 - 12:50 主題演講(4)
從創傷中復元 – 創傷知情的服務方向


香港大學精神健康教授及學生事務長謝樹基教授

主持人: 新生精神康復會執行委員會委員胡婉玲女士

主題:社區精神健康
時間 內容
13:30 - 14:00 登記
14:00 - 14:30 主題演講(5)
整全身心靈健康量表:在社會大眾及復元人士之應用


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及臨床心理學研究生課程主任梁永亮教授
14:30 - 15:15 實務分享(2) 推廣社區精神健康

1. 建構精神健康友善屋邨
香港房屋協會總經理 (長者服務) 吳家雯博士

2. 在本地發展階梯支援模式的心理服務
新生精神康復會臨床心理服務主管鄧亮瀅女士
15:15 - 15:30 休息時間
15:30 - 16:15 個案分享:由「好心情@HK」到陪我講Shall We Talk

醫務衞生局首席助理秘書長馮品聰先生

個案分享:由「好心情@HK」到dayday330

新生精神康復會執行委員會主席譚贛蘭教授, GBS, JP
16:15 - 17:15 新聞發布會:身心靈健康指數

新生精神康復會執行委員會主席譚贛蘭教授, GBS, JP
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及臨床心理學研究生課程主任梁永亮教授

圓桌論壇:全民參與身心靈健康指數

新生精神康復會執行委員會主席譚贛蘭教授, GBS, JP
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及臨床心理學研究生課程主任梁永亮教授
新生精神康復會執行委員會委員盧慧芬醫生
蘇杭街一號管理合夥人羅永聰先生
蘇杭街一號高級顧問忻浚賢先生

主持人:香港大學護理學教授、前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教授, GBS, JP

講者

Lisa M. Najavits PhD
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醫藥創新中心主任兼客席教授
主題演講(3)
運用創傷治療導向模式為創傷倖存者創造安全空間
資料
摘要
講義
講義
Lisa M. Najavits PhD 是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醫藥創新中心主任兼客席教授。她曾在哈佛醫學院任職25年、退伍軍人事務部波士頓任職研究心理學家 12年。她的主要研究範圍包括成癮、創傷、研發新的療法模式、及臨床試驗研究。她出版超過200份專業研究及書籍。她獲得的獎項包括(美國)藥物濫用醫學教育和研究協會頒發的貝蒂.福特獎、國際創傷壓力研究組織頒發的傑出青年人才獎、國際心理治療研究學會頒發的早期職業貢獻獎、美國心理學會婦女委員會頒發的未來領袖獎。她是美國心理學會的成癮心理學協會的會長,並在各諮詢委員會服務。她是一位臨床心理學家及導師。
安全感是精神健康康復中主要的元素。這種安全感在多方面亦有深層意思:人身安全、情感安全、人際關係安全、以及行為安全。這次演講會集中講述創傷治療導向模式,一種以服務對象的安全感為中心目標的治療模式。此模式以實證為基礎,以創傷和/或成癮康復者為對象(康復者不一定同時有創傷和成癮問題)。這模式教導康復者專注現在的應對技巧,以協助他們達至生活中的安全感。這模式高度靈活,能夠由臨床醫生、以及同行者應用於廣闊的環境設定。治療題目有多達25個,每一個代表一種應對技巧,例如: 尋求協助、創造意思、善待自己、從憤怒中療癒。治療題目沒有固定的運用次序,只要時間許可,療法的運用次數亦沒有限制。創傷治療導向模式致力透過強調理想,從而提高希望。這模式包含練習、喚起情感的語言、語錄,令康復者投入、專注臨床過程、以及提供具體策略去建立復康技巧。我們會討論 (1) 創傷治療導向模式的概論,和(2)一系列廣泛臨床應用的重點 (不同的環境、族群、文化和語言)。
陳加才先生 (主持人)
新生精神康復會培訓、 研究及
發展小組委員會委員
資料
摘要
講義
講義
陳加才先生是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全職講師。他的研究興趣包括老年心理護理、認知障礙篩查、健康公平和文化競爭力實踐。回港前,陳先生是多倫多西乃山醫院健康中心項目的項目經理兼聯合創始人,該項目於 2022 年獲得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的促進少數民族健康獎。陳先生於 2011年獲多倫多大學頒發Joel Sadavoy (喬爾•薩達沃伊) 社區心理健康獎,2019年獲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頒發卓越督導獎。
潘婉玲博士
善牧會瑪利灣中心院長
實務分享(1) 創傷知情應用與實踐
資料
摘要
講義
講義
潘婉玲博士現為瑪利灣中心院長及善牧會社會服務統籌。她為註冊社會工作員,而其對服務高危青少年及有特殊需要的兒童有豐富的經驗。近年,其個人的研究興趣在於以創傷知情的實務模式運用於有嚴重行為及情緒困擾的女青年院舍中。
伴我飛: 高危青年院舍的
創傷知情應用與實踐

善牧會瑪利灣中心是一間服務有情緒和行為困難的女青年院舍。

本會在2021年以過去十年瑪利灣中心的數據進行一項大型的成效評估。正面的評估結果顯示院內現行的多模式治療有效降低女青年的`行為癥狀,以及發展其正面的行為。但與預期相反的,是對創傷相關癥狀的治療效果似乎相對較不明顯。因應此評估結果,本會將調整中心的訓練模式, 期望能進一步貼合入住女青年的需要。

隨著愈來愈多研究結果支持長期性和複雜性的創傷是導致許多青少年出現行為和心理障礙的成因及會影響其身體健康。我們引入相關的理論‚轉換一些現有的觀念,理解某些行為的困為`創傷反應。並讓這個概念的轉變引領我們到一個全新的實踐方式。從2021年起,瑪利灣中心開始推行「創傷知情照顧」(TIC),探索行為及情緒問題的根源,盡力接納深受創傷經驗困擾的女青年。

經過兩年多的持續培訓,機構和員工的態度及思維方式都有所改變,對創傷知情照顧模式的接受度很高。現時,瑪利灣中心仍在經歷轉型的過程,整個運作模式正在改變,包括員工發展、機構發展和領導方式的發展上,均採用創傷知情照顧的政策、程序。並使用創傷評估和推行針對創傷反應的介入手法。

創傷知情照顧與繼發性創傷之間的關聯,正是在院舍環境中需要特別關注的問題。努力建立一個穩定的護持環境、發展青年正向發展活動、靈性成長的工作亦是非常重要。
張惠儀女士
香港明愛樂協會
高級督導主任
實務分享(1) 創傷知情應用與實踐
資料
摘要
講義
講義
張惠儀女士從事戒毒康復輔導工作已有25年以上的經驗,曾修讀婚姻及家庭治療深造文憑,為吸毒者/康復者及其家人提供以家庭為本的專業輔導,亦為專業同工提供臨床督導。
明愛樂協會 - 創傷知情照顧之實踐

明愛樂協會在戒毒輔導工作中,發現許多吸毒者受過往的創傷經驗影響並以毒品麻醉心理痛苦。即使他們決心戒毒,創傷經歷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卻往往成為復吸的誘因。同時不少吸毒者/戒毒康復者的家人亦受著創傷經歷所影響,建立失效的家人關係,對戒毒者的長遠康復帶來負面影響。此外,業界同工亦面對一定挑戰如服務使用者的多次重吸、精神病及家庭暴力,同工經驗著較大壓力和過勞。

為配合服務使用者的服務需要及同工健康,我們開展以創傷知情照顧手法作臨床架構,目的是促進具包容性的中心文化、推廣精神健康及預防對服務使用者和同工帶來二次創傷,亦提昇同工的相關能力和承載去協助有創傷經歷的服務使用者。

我們主要有三個層次開展創傷之情照顧手法,包括使同工連繫和參與(改變過程中持有透明度);服務回顧和發展 (如實體環境、服務的流程和持續服務發展);及同工憐憫心(對自我及他人的關懷)。隨著初步實踐經驗,各同工已裝備相關知識和技能,能以有效及體諒地與協助吸毒者/戒毒康復者及其家人覺察創傷經驗對自身影響及回復心理韌力,他們藉以達致長久康復並與家人建立有效互動模式。
楊翠兒女士
新生精神康復會
臨床心理學家
實務分享(1) 創傷知情應用與實踐
資料
摘要
講義
講義
楊翠兒女士是新生精神康復會的臨床心理學家。她是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部的註冊臨床心理學家及衞生署的認可臨床心理學家名冊會員。她於社區精神健康心理服務中提供高密度的心理評估和治療,並提供低密度認知行為治療(LICBT)的臨床監督和培訓。
新生精神康復會自2021年起推動創傷知情的服務模式。本會創傷知情關顧的發展主要有兩個焦點: 1)發展創傷知情關顧的取向; 2) 提供處理創傷的支援方案。發展創傷知情關顧取向的工作主要包括營造創傷知情的機構文化、提供安全及支持的環境給服務使用者及在同事層面減少替代性創傷及慈心疲勞。這個分享會介紹本會在創傷知情的發展上的工作和挑戰。
蘇陳偉香女士, SBS (主持人)
新生精神康復會副會長
資料
摘要
講義
講義
蘇陳偉香女士, SBS 是新生精神康復會的副會長。於2004至2015年間,蘇女士曾先後出任仁濟醫院的總理、副主席、主席(第47屆),致力推動醫院發展。2015至2021年,蘇女士獲委任為勞工及福利局安老事務委員會委員,並參與多個長者事務工作小組。蘇女士現為僱員再培訓局委員、破產欠薪保障基金委員會委員,以及仁濟醫院羅陳楚思小學校監。
謝樹基教授
香港大學
精神健康教授及學生事務長
主題演講(4)
從創傷中復元 – 創傷知情的服務方向
資料
摘要
講義
講義
謝樹基教授為香港大學精神健康教授並兼任學生事務長。回港前,謝教授曾在紐西蘭工作超過二十年。謝教授的學術研究專長領域為支援嚴重精神病患者以及有成癮問題人士的人本服務,以改善服務使用者及其家庭、照顧者的身心健康。
「創傷知情照顧」在精神健康界別被形容為另一個流行語。是次演講將分享「創傷和抗逆力」,內容包括與日常生活、工作環境、應對策略、個人成長相關的創傷,以及在香港社會環境下的相關的論述和各界的觀點。當中除了「個人經驗」和「專業實踐」兩方面的角力,亦包括服務配套上是否能夠配合。是次分享將闡述「創傷知情照顧」在本地化的應用如何透過獨特的個人優勢及社區力量去推廣整全健康和個人復元。
胡婉玲女士 (主持人)
新生精神康復會執行委員會委員
資料
摘要
講義
講義
胡婉玲女士為前任醫院管理局醫務社會工作主任,曾於精神病醫院及急症全科醫院工作。胡女士擔任個案輔導及督導工作多年,亦擁有處理大型災難及創傷輔導工作的經驗。胡女士現為新生精神康復會執行委員會委員、持續優質管理小組委員會主席,以及工作與就業小組委員會委員。
梁永亮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及
臨床心理學研究生課程主任
主題演講(5)
整全身心靈健康量表:在社會大眾及復元人士之應用
資料
摘要
講義
講義
梁永亮教授於香港大學受訓成為臨床心理學家,並於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取得博士學位。梁教授於1992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學。他現任心理學系教授及臨床心理學研究生課程主任。加入香港中文大學前,他曾在一間本地兒童醫院擔任臨床心理學家超過十年。梁教授致力研究兒童及青少年精神障礙、心理學介入的臨床試驗、以及心理測量的心理統計學研究。
綜觀現有文獻,目前尚未有評估工具能整全涵蓋不同的健康維度(即身體、心理、社交以及靈性健康)。本次演講將介紹一項全新的心理健康評估工具 - 整全身心靈健康量表 (Comprehensive Well-Being Scale; CWBS) 的發展歷程。經過一系列的心理測量調查,研究團隊成功從原有的56個題目中選取20個題目,發展出整全身心靈健康量表, 而其共時效度和建構效度亦在臨床與社區樣本中獲得確認。是次研究結果符合期望,本量表與一系列已獲驗認的量表呈現相關性,包括身體症狀、焦慮、抑鬱、心理困擾、身心靈健康、復原力、人生意義、樂觀、慈愛、社會連繫、普世價值、自我超越和疏離感量表, 結果顯示整全身心靈健康量表可應用作簡短而涵蓋不同健康維度的評估工具。研究同時進行ROC分析,顯示整全身心靈健康量表能成功分辨出臨床及社區樣本。本研究以初步數據建立常模,並確立臨界值,用於分辨不同人士的心理健康水平。根據目前結果,整全身心靈健康量表展現出良好的心理測量特性, 令研究團隊有信心, 可考慮讓公眾人士運用量表以檢視自己的身心健康狀態,此簡便評估工具將有助於及早識別需要尋求專業協助的人士。
吳家雯博士
香港房屋協會總經理 (長者服務)
實務分享(2) 推廣社區精神健康
建構精神健康友善屋邨
資料
摘要
講義
講義
吳家雯博士是香港房屋協會(房協)的長者服務總經理,負責管理長者房屋及照護服務。加入房協前,吳博士曾是勞工及福利局社區投資共享基金的秘書長、香港認知障礙症協會總幹事、長者安居協會營運總監,多年來為長者服務發展了不同的新服務模式,以回應長者和社區不斷轉變的需要。
祖堯邨 - 心靈友善屋邨

香港房屋協會(房協) 一直秉持「建屋惠民」的使命,多年來發展了不同房屋及社區關懷項目以回應各階層人士的需求。房協於2021年成立房協友里跨專業團隊,於轄下20條出租屋邨以「屋邨為本鄰里互助支援網絡」模式,透過加強跨界別協作、優化資源運用和引入智能科技,促進居民建立互助網絡,提升社會資本,以支援長者居家安老。
房協友里於2022年11月獲利希慎基金贊助,與香港藝術中心和新生精神康復會合作,推行為期兩年的「心靈友善屋邨@祖堯邨」,藉社區藝術為居民創建心靈空間,舒緩生活壓力,提升居民的身心靈健康。房協總經理(長者服務)吳家雯博士將分享如何透過「屋邨為本鄰里互助支援網絡」模式,將祖堯邨建構為心靈友善屋邨,支援及促進居民的精神健康,並推動「家不僅是一個起居空間」的概念。
鄧亮瀅女士
新生精神康復會臨床心理服務主管
實務分享(2) 推廣社區精神健康
在本地發展階梯支援模式的心理服務
資料
摘要
講義
講義
鄧亮瀅女士為執業臨床心理學家,在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領域擁有豐富經驗,她擅長處理情緒障礙、複雜創傷及人格障礙。她接受過多種心理治療訓練,包括認知行為療法、辯證行為療法、情緒聚焦療法、自我狀態療法等,亦是一位靜觀認知治療及關係性全身生命自覺導師。她現為新生精神康復會臨床心理服務主管,致力推廣實證為本的心理服務,希望更多公眾人士可適時獲取便宜及適切的心理服務。
多年來,新生精神康復會的臨床心理服務團隊一直致力發展建基於階梯支援模式的心理服務,希望更多公眾人士可適時獲取便宜及適切的心理治療服務。自2016年以來,新生會與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合作,將英國「心理治療普及化計劃」的低密度認知行為療法應用於本地環境。在 2020 年 9 月至 2022 年 11 月期間,賽馬會 eGPS 心理支援計劃為 1,940 人提供了低密度認知行為療法,其中 73.1% 的人在抑鬱和焦慮水平方面表現出可靠的改善。 2022年7月,新生會推出賽馬會心理e療站,為患有抑鬱症和焦慮症混合診斷的人士提供高密度心理治療。此服務的特色是採用混合模式,即包括網上自學情緒管理方法,以及與治療師面對面的個人面談。
馮品聰先生
醫務衞生局
首席助理秘書長
個案分享:由「好心情@HK」到陪我講Shall We Talk
資料
摘要
講義
講義
馮品聰先生自2006年9月加入政務職系,曾在多個決策局及部門服務,包括前民政事務局、發展局以及政制及內地事務局。他於2017年10月獲委任為首席助理秘書長(衞生),並於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自2017年12月成立起出任其秘書。
譚贛蘭教授, GBS, JP
新生精神康復會
執行委員會主席
個案分享:由「好心情@HK」到dayday330
資料
摘要
講義
講義
譚贛蘭教授, GBS, JP 在2012年7月至2017年4月期間出任香港特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常任秘書長,協助制定包括精神健康在內的不同勞工及福利政策。她現為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榮譽教授,以及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客席教授,亦同時參與多個非營利機構的管治委員會,涵蓋精神健康、家庭服務、青年發展、安老房屋、婦女健康及高等教育等服務領域。
盧慧芬醫生
新生精神康復會執行委員會委員
圓桌論壇:全民參與身心靈健康指數
資料
摘要
講義
講義
盧慧芬醫生是現任新生精神康復會執行委員會委員和培訓、研究及發展小組委員會主席。盧醫生是一名精神科專科醫生,熱衷於成人精神科服務,並在公立醫院服務。
羅永聰先生
蘇杭街一號管理合夥人
圓桌論壇:全民參與身心靈健康指數
資料
摘要
講義
講義
羅永聰先生曾在香港大學獲得法學學士和新聞學碩士學位,是一名屢獲殊榮的記者,在新聞編輯界別服務超過12年。他於2012年加入政府,並於2012至2016年出任財政司司長政治助理一職。

他是蘇杭街一號的聯合創始人,設計及管理不同範疇的公關服務。
忻浚賢先生
蘇杭街一號高級顧問
圓桌論壇:全民參與身心靈健康指數
資料
摘要
講義
講義
忻浚賢先生目前為蘇杭街一號的高級顧問。

他自2017年5月起加入蘇杭街一號,負責統籌公共事務宣傳及顧問諮詢服務,當中包括:港鐵沙中綫網絡宣傳(2017年)、香港天文台社交媒體宣傳(2018年)及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公眾參與活動(2018年)等等。

他與團隊由2018年開始服務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並統籌其精神健康促進活動「Shall We Talk 陪我講」至今。
陳肇始教授, GBS, JP (主持人)
香港大學護理學教授、前食物及衞生局局長
資料
摘要
講義
講義
陳肇始教授現為香港大學護理學院教授及校長室資深顧問。陳教授於2012-2017年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委任為食物及衞生局副局長,並於2017-2022年擔任食物及衞生局局長。

陳教授是國際傑出護理科學家,而多年以來的研究範疇為公共醫療及基層醫療系統的改革及發展。陳教授在任食物及衞生局局長期間,她在香港多區成立地區健康中心,為謀劃香港基層醫療健康新里程作出她非凡的努力和致力推動政策,為基層醫療健康作出莫大貢獻。

流程

主題:復元模式於職業培訓服務 及 去院舍化
時間 內容
09:30 - 12:30 路線(1)
參觀由新生會營運的社會企業(so330)


主持人:
新生精神康復會
執行委員會委員
楊蔚菁先生

灣仔港鐵站集合
參觀so330
名額: 20
09:30 - 12:00 路線(2)
參觀田景庇護工場
和新生農場


九龍塘港鐵站集合
田景庇護工場及新生農場導覽
名額: 30
10:00 - 11:30 實務分享(3)
由「院舍化」到「去院舍化」的精神健康服務

(登記 09:30 – 10:00)

醫院管理局
葵涌醫院第一區部門主管及精神科顧問醫生
盧慧芬醫生
新生精神康復會署理專業服務總經理 (住宿服務)
陳梓珊女士

主持人:新生精神康復會執行委員會委員李子超醫生

主題:精神健康服務發展
時間 內容
14:30 - 15:00 登記
15:00 - 16:00 主題演講(6)
經驗分享:精神健康服務先導計劃


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梁卓偉博士, GBS, JP

主持人:新生精神康復會副會長、前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楊永強教授, GBS, OBE, JP
16:00 - 16:10 休息時間
16:10 - 17:10 主題演講(7)
中國精神康復發展現狀


廣東祈福醫院神志病(心理)科主任林勇強精神科主任醫師

主持人:香港行政會議成員、前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醫生, GBS, JP
18:30 – 18:45 主禮嘉賓致辭(3)
精神健康服務的未來路向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先生, JP

講者

盧慧芬醫生
醫院管理局葵涌醫院第一區部門主管及精神科顧問醫生
實務分享(3)
由「院舍化」到「去院舍化」的精神健康服務
資料
摘要
講義
講義
盧慧芬醫生是葵涌醫院第一區部門主管及精神科顧問醫生。盧醫生是一名精神科專科醫生,並領導一個提供住院、日間醫院和門診服務的成人精神科團隊。
隨著社區精神健康服務的發展,有精神健康需求的人士在社區得到更好的支援,同時對住院的需求也減少了。運用個案管理、跨部門協作和復元模式,復元人士可以追求充實而有意義的生活,並逐步實現社會包容。今次實務分享會講述在葵涌醫院開展的項目,如何去實現這些目標。
陳梓珊女士
新生精神康復會
署理專業服務總經理(住宿服務)
實務分享(3)
由「院舍化」到「去院舍化」的精神健康服務
資料
摘要
講義
講義
陳梓珊女士現為新生精神康復會署理專業服務總經理(住宿服務),主責領導19所住宿單位,同時她亦正積極籌辦新一所旗艦型長期護理院。學術領域方面,陳女士在社會工作、公共行政管理及社會科學精神健康範疇的深造及鑽研。陳女士現擔任機構內部復元人士老齡化特設工作小組召集人及dayday330工作小組成員。於2019年,陳女士帶領一項先導性研究計劃,為低功能自閉症患者提供的改良版「認知行為治療—情、理、行、實況社交訓練」的應用與成效。在國際層面,她曾參與首屆國際復元周年聯合研討會並主辦一個社區院舍服務工作坊。
由「院舍化」到「去院舍化」的精神健康服務

已展開數十年「去院舍化」運動,目的是解決精神病患者因長期住院而產生的負面影響,協助他們重新融入社區。「去院舍化」的成功取決於為復元人士提供的社區為本精神病護理服務。多年演變中,專門從事社區精神健康服務的非政府組織,例如新生精神康復會(本會),均設立不同類型的服務,讓復元人士重新融入社區。透過引入復元概念,其身心靈得以恢復過來,活出有意義和尊嚴的人生。
受疾患本身、殘餘病徵、社會污名化加上因院舍化影響,復元人士各方功能表現衰退和技能缺損,在社區中被邊緣化,導致病情復發和接受不必要的住院治療,造成再被院舍化。社區支援不足亦削弱他們復元動力結果導致病情惡化。
本會堅信個人化服務以滿足不同的需要,以及注入優勢為本的復元價值在建構服務中是非常重要的,期望發展不同服務模式和整合實務經驗與智慧,為社區為本的精神健康服務作出貢獻。
楊蔚菁先生 (主持人)
新生精神康復會
執行委員會委員
路線(1)
參觀由新生會營運的社會企業
資料
摘要
講義
講義
楊蔚菁先生是一位在市場營銷和業務發展方面的專家,擁有超逾 35 年經驗,早年在怡和集團從事零售營銷工作,後來領導飛利浦消費電子在中國的業務發展,於1998年加入洲際酒店集團,在酒店業最後卸任於溫德姆酒店集團的國際發展高級副總裁(亞太區)。楊先生現為香港中文大學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的客席助理教授。楊先生早於1975年加入新生精神康復會,曾擔任執行委員會副主席、義務司庫,現為執行委員會委員。
李子超醫生 (主持人)
新生精神康復會執行委員會委員
實務分享(3)
由「院舍化」到「去院舍化」的精神健康服務
資料
摘要
講義
講義
李子超醫生為兒科及精神科專科醫生,是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及香港精神科醫學院院士,亦是監護委員會的創始成員及精神健康覆核審裁處成員。李醫生是葵涌醫院的精神科顧問醫生,同時為香港多個病人及照顧者組織任專家顧問。李醫生積極參與研究,包括精神病遺傳學、精神病服務果效評估,並作多項學術發表。李醫生在多個非政府機構擔任管治委員會成員,他現時是新生精神康復會執行委員會委員及社區服務小組委員會主席。
梁卓偉博士, GBS, JP
香港賽馬會
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
主題演講(6)
經驗分享:精神健康服務先導計劃
資料
摘要
講義
講義
梁卓偉博士是亞洲其中一位最備受尊崇的專上教育、醫療衞生及慈善公益領袖,在致力推動人類進步、促進具影響力的革新及構建實力強大的機關等方面貢獻良多。他現任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負責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等事務。

梁博士的職業生涯橫跨學術界、公共服務及慈善事業。2013年至2022年期間,他擔任香港大學醫學院院長一職,為歷來任期最長的院長,並為首任施玉榮伉儷基金教授(民眾健康)。於效力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期間,他先後獲委任為香港首任食物及衞生局副局長和第五任行政長官辦公室主任。

為應對三場全球新發病毒大流行,梁博士的研究先後嶄先提供第一手流行病學數據奠定科學抗疫基礎:分別是2003年的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2013年的H7N9流感,以及最近爆發的2019冠狀病毒病。在任職政府期間,他帶領香港對抗2009年的H1N1流感大流行。此外,他曾任香港大學世界衞生組織傳染病流行病學及控制合作中心聯合創立總監,並在香港科學園成立醫衞大數據深析實驗室。
在是次分享中,梁卓偉博士將介紹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如何透過連繫非政府組織和學者等合作夥伴,特別在預防、介入、支援和應對方面,在社區開展創新的身心靈健康先導項目。他亦會分享推行精神健康項目的可行方向,例如透過基層醫療系統進一步推廣精神健康,及運用科技讓有需要的隱蔽服務群組更容易接觸相關服務。梁博士將會透過不同的項目範例及成功個案,分享當中的經驗和所面對的挑戰;並將與與會者進行對話,一同探討對未來精神健康項目發展的見解和想法。
楊永強教授, GBS, OBE, JP (主持人)
新生精神康復會副會長、前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
資料
摘要
講義
講義
楊教授是公共衞生學講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醫療體系及政策研究所總監,以及自2011年起擔任新生精神康復會副會長。他的研究包括醫療體系、服務及政策及其系統思維的應用。近來的研究範疇包括運用系統架構概念來改進長者的綜合醫療及社會方面的服務提供模式。楊教授於一九九九年至二○○四年出任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一九九○年至一九九九年出任香港醫院管理局行政總裁,負責管理及革新公立醫院系統。
林勇強精神科主任醫師
廣東祈福醫院神志病(心理)科主任
主題演講(7)
中國精神康復發展現狀
資料
摘要
講義
講義
廣東祈福醫院神志病(心理)科主任
廣東省人民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
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席團成員
中國精神殘疾人及親友協會副主席
中國精協社會服務促進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精神科醫師分會康復醫學工作委員會副主任
廣東省精神殘疾人及親友協會主席
廣東省預防醫學會精神衞生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廣東省家庭醫生協會精神衞生分會主任委員
中國現代精神康復歷經70餘年。1958年全國第一屆精神疾病防治工作會議提出“藥物治療、勞動治療、娛樂治療、教育治療”;1960-70年代上海創造了精神康復工療站;1991年開始,中國殘聯創立精神病防治康復“社會化、綜合性、開放式”模式;2004年開始,中央啟動重性精神疾病疾病管理治療專案,推動精神康復發展並快速向國際先進水準邁進;《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於2013年5月1日正式實施;2017年,民政部、財政部、衛生計生委、中國殘聯關於加快精神障礙社區康復發展的意見正式發佈,國家實施社區精神康復頂層設計;目前包括精神康復工農療站、日間中心、中途宿舍、輔助就業、綜合精神康復服務中心;以及個案管理、同伴支持等形式逐步發展。
高永文醫生, GBS, JP (主持人)
全國政協常委、香港行政會議成員、前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香港行政會議成員、前食物及衞生局局長
資料
摘要
講義
講義
高永文醫生現任全國政協常委、香港行政會議成員、於2012年7月至2017年6月期間任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醫生擔任食物及衞生局局長 期間 為確保本港的精神健康政策能夠應付人口 增長和老化帶來的挑戰在 2013年成立精神健康檢討委員會並擔任主席。在高醫生的帶領下,檢討委員會在 2017年完成檢討工作並公布精神健康檢討報告提出 40項建議制定長遠心理健康推廣策略,包括提升跨專業和基層醫療人員處理精神健康個案的能力、為兒童和青少年及家庭提供更多支援、加強成人精神健康服務等為制定本港精神健康政策長遠發展路向,帶來具啟發性的想法 。
孫玉菡先生, JP
香港特別行政區
政府勞工及福利局局長
主禮嘉賓閉幕演講
精神健康服務的未來路向
資料
摘要
講義
講義
孫玉菡先生於2022年7月1日獲任命為勞工及褔利局局長。孫先生於1994年加入政務職系,2022年晉升為首長級甲級政務官。他曾在多個決策局及部門服務,包括前財政科、前政制事務局、前庫務局、民政事務總署、前民政事務局、公務員事務局及前食物及衞生局。他於2011年出任食物及衞生局副秘書長(衞生),2012年出任醫療規劃及發展統籌處處長,2017年出任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副秘書長(財經事務),以及2020年12月出任勞工處處長。